文章

顯示從 7月, 2020 起發佈的文章

我的書架 | 下流世代: 怎樣制止「大規模貧窮」?

圖片
「下流世代」作者馬克. 湯瑪斯,原著: "99%: Mass Impoverishment and How We Can End it" by Mark E. Thomas (2018) 「下流世代」一書描述的是由於大規模貧困 (Mass Impoverishment) 而導致的向下流的世代。而非哪個「下流」,請勿誤會。 此書講述的是作者馬克從現時的財富不均的加據趨勢下預料未來的情況,而作出一連串的建議。此書有些像加長版的學術論文,用佷多數據、圖表來支持他的論點,內容挻豐富。筆者是第一次看到書本作者的資料之多、圖表及數據之整理是來到如斯嚴謹,尤如看學術論文。 作者更將資料上載其網頁 99%: Fact Pack - 99% Appendices to the book  

什麼因素決定跟人買賣?(Threshold Model)

圖片
什麼因素決定跟人買賣? 上一篇文章寫過關於市場情緒的形成,如未看的可看下面: 恐慌心理下的市場心理 但筆者還沒解釋是什麼因素使人把 心理、情緒轉化成實質的 買賣行動,現在嘗試探討。行動與否有不同理論解釋。 閾值模型 (Threshold Model)是其中之一。   馬克·格蘭諾維特(1978)的閾值模型 (Threshold Model) 閾值模型是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 (Mark Granovetter) 研究個體在決定是否參與某活動時的考量,包括成本與效益 (cost and benefit)、與及閾值 (threshold)。該模型說明人的行為是如何受其他人影響:人如何決定是否參與某種行動時是跟隨其他人是否參與某行動和有多少人巳參與有關的。愈多人參與,個體會認為其需要付出的成本愈低,效益愈高。也就是說,這是從眾效應以量化的形式表現,到底什麼時候才由心理轉化成行動是由個別的閾值來決定。這模型原本是用來解釋、描述集體行為時,個體的決定參與因素的社會學行動模型。筆者把它用來解釋股市上的羊群效應 (Bandwagon Effect)。                               Photo by David Mark via Pixabay.

恐慌心理下的市場心理

圖片
                  Photo by Wesley Tingey via Unsplash. 不同市場心理造成不同的市場行為。   市場 之形成 股票在交易所上是貨物,有買有賣才會有交易,才能有市。而由買方和賣方雙方在交易中達成的成交價就是市價,即股票現價。從市場角度看,這是供給 (賣方)與需求(買方)達致的平衡點 (Figure 1)。  

這個「我」疾病 (The "Me" Disease)

圖片
請先 以 平常心來看 The "Me" Disease,亦請不要標籤某年齡層、種族 、國家或性別 的人。這種疾病,可以在各個 齡層、種族 、國家及性別 的人身上發病。可怕之處是戴什麼口罩、眼罩,常洗手也不能預防。但奇怪的是,此病又不用疫苗就可以免疫及痊癒的。   先看病狀(Symptoms)和病徵(Signs)的定義: "病狀 (symptoms)是傷病者對自己的感覺並能夠對您描述的,例如痛楚、發熱、暈眩、呼吸困難; 病徵 (sign)是指急救員憑感覺得悉傷病者的情況,例如視覺、觸覺、聽覺和嗅覺。  - Vincent Lam, 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 診斷傷勢, 2008年10月26日"   再看 The "Me" Disease 的病狀和病徵: 病狀: 我 不被尊重、 我 不被 重視、 我 不被 珍惜、 我 不被 照料、 我 不被 愛護、 我 、 我 、 我 ... 病徵:只在乎 自己 感受不理會別人感受;只看見 自己 的需要/需求,看不見 別人 的需要/需求; 認為 自己 的需要/需求的重要性高於所有別人,所以應該先要得到滿足。 病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