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因素決定跟人買賣?(Threshold Model)

什麼因素決定跟人買賣?

上一篇文章寫過關於市場情緒的形成,如未看的可看下面:

恐慌心理下的市場心理

但筆者還沒解釋是什麼因素使人把心理、情緒轉化成實質的買賣行動,現在嘗試探討。行動與否有不同理論解釋。閾值模型 (Threshold Model)是其中之一。

 

馬克·格蘭諾維特(1978)的閾值模型 (Threshold Model)

閾值模型是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 (Mark Granovetter) 研究個體在決定是否參與某活動時的考量,包括成本與效益 (cost and benefit)、與及閾值 (threshold)。該模型說明人的行為是如何受其他人影響:人如何決定是否參與某種行動時是跟隨其他人是否參與某行動和有多少人巳參與有關的。愈多人參與,個體會認為其需要付出的成本愈低,效益愈高。也就是說,這是從眾效應以量化的形式表現,到底什麼時候才由心理轉化成行動是由個別的閾值來決定。這模型原本是用來解釋、描述集體行為時,個體的決定參與因素的社會學行動模型。筆者把它用來解釋股市上的羊群效應 (Bandwagon Effect)。

什麼因素決定跟人買賣, Threshold Model
                        Photo by David Mark via Pixabay.

核心確定點 (core definitive point) 是有多少其他人採取行動,該個體才會跟隨?條件是許多人採取了行動,從而使該個體認為自己獲得的收益高於成本,這是“淨收益”。

    淨收益 = 收益 - 成本

其他參與者的數量就稱為 「閾值」。所謂的閾值是(在這模型上)個體的安全感的核心確定點,而那閾值是每人不同的。當某人看到參與的人數高於自己的閾值時,他便會認為自己是「安全」(即自覺是利益會高於成本,所以淨收益是正數),該個體就會跟隨其他人。

假設你想到某餐廳用餐,有以下同情境:
情境 (1): 當天餐廳只得兩個客人在進餐,佔全店只有3%,差不多空置一樣。作為客人的你或許會想這裏是不是有什麼問題,為何只得兩個客人?你會想在這餐廳進餐的風險似乎很高,淨收益在你個人來說是負值,那麼你便不在那兒進餐。
情境 (2): 相反,如果那餐廳有五成坐滿,你便認為一定是這兒食品美味而多人來,你也很樂意在那兒進餐。
情境 (3):可是,當那餐廳完全坐滿,甚至有人在門外排隊等侯時,你會認為環境過於擠迫、嘈吵、及要付出額外的時間在門外等侯,你也不會在那兒進餐。


以上的決策可用下圖 (Figure 1) 及閾值模型解釋,假設你的閾值是餐廳人數要38% 坐滿

情境 (1):當餐廳人數少於你的閾值時,你會認為成本高於收益,淨收益是負數,你便不跟隨行動。
情境 (2):當餐廳人數有五成坐滿,那就高於你的閾值時,你會認為淨收益是正數,你便跟隨行動。
情境 (3):雖然餐廳已坐滿也是高於你的閾值,但你要付出額外的成本,而你會認為淨收益是負數,你也不跟隨行動。
以上的收益、成本、當然淨利益也是你主觀認為的。

                    Figure 1. Modified net benefit curve* 淨利益曲線 (改版)
* In the paper of Mark Granovetter (1978), it did not have two intersection points in the net benefit curve but one.


在價值投資時,某人決定是否參與買入股票,他要考量的是股票質素本身、其成本,除本金外也包括下跌的虧損風險,所以必須要求有是足夠高的預期回報才會行動。亦即在效益高於其成本,有足夠安全邊際下才會行動。

但是,當市場出現不理性的一面倒看好的情緒時,人們會看的是有多少其他人已經買入。當某人看到參與的人數過於自己的閾值時,他便會認為自己是「安全」,即自覺是利益會高於成本,這樣他便會入市。當然股票市場看不到人數,但可以看到股價。試想像,A 的閾值是某股的股價 $1.00,B 的閾值是$1.01,C 的閾值是$1.02;當A買入該股,令其股價升至 $1.01,而觸及B的閾值,B便買入,令它升至 $1.02,而觸及C的閾值,C便買入,如此類推,後果很明顯是骨牌效應 (Domino Effect),那就形成了強勢股愈強的情況。

當市場到了雞犬皆升的時候,而再沒有新的故事支持下,想買的、該買的人都已經買了,市場上就只有想賣的多數人,因為持貨者不會等到音樂停止的最後一分鐘才止賺離場,他們都不會想自己被套牢。當賣盤多於買盤時,買家的閾值便會不斷向下移,當然股價也會不斷下跌了。就像上面選擇餐廳的例子中情境 (3)一樣,未進餐廳的都不想進了。這是強勢股不能永遠強勢的原因。


Reference

Mark Granovetter, Threshold Models of Collective Behavio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6 (1978), 1420-1443.

===================

免責聲明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一切言論純屬個人意見及經驗分享,本人或任何人等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任何投資買賣的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投資涉及風險,讀者應考慮該投資是否適合閣下的個別情況,務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求證、分析,讀者一切的投資決定以及該投資引致的收益或損失,概與本人無涉。

另外本人無法保證在本網誌所提供的資料有關內容的真確性和完整性,包括但不限於任何 錯誤、誤差、遺漏、或侵權性質、誹謗性質或虛假性質的信息或任何其他可導致冒犯或在其他方面引致發生任何追索或投訴的資料或遺漏,而導致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本人概不承擔任何有關法律責任。



版權聲明
本網誌的所有資料、圖像與相片、文本屬本人所有專屬財產,均受知識產權法例及權利(包括但不限於保護版權的法例)所保障。根據此法例及權利,任何未經授權使用的資料均屬侵權行為。在未經本人明確同意授權下,本網誌資料、圖像與相片、文本之全部或部份均不可被使用、複印、改編、修改、發表、儲存或以其他方式複製分發、發佈或向公眾提供、銷售、傳送該等版權作品作任何用途。
(c) 2020 高山雪. All rights reserved.

留言

熱門文章

有一派投資叫「動能投資」

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 (1): 價值函數 (Value Function)

風險決策的兩個理論: 期望值 & 期望效用

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 (2): 機率加權函數 (Probability Weighting Function)

電影筆記 | First Do No Harm - (1) 故事描述

期望投資回報: 計算方法

成熟也有指標 (Emotional Maturity)

恐慌心理下的市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