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10月, 2021 起發佈的文章

決策思維 | 決策前的思考清單

圖片
在決策前,問自己: 重要性 :這個決策重要嗎? 誰作決策: 這個作決策的人是我嗎?有沒有其他人比我更勝任?(不是推搪,如果後果是非常嚴重,多數情況是由一個團隊討論後才下最終決策。而要下這最終決策的人是我嗎?還是其他更高層?)如果是小公司,而公司內只有我一個做管理及決策,那便清晰。否則,最終決策應由權力及責任最高人仕作出。 期望結果: 什麼樣的結果是這決策期望得到的?這些期望結果需要有什麼條件才能達到? 問題本身: 我清楚這裡的問題嗎?有誰可以給我可信的資料嗎? 問對問題: 我有沒有問對問題?有沒有找出最重要的問題和答案?達到期望結果的關鍵條件是什麼?不能達到期望結果的關鍵條件又是什麼?問對問題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只要你明白當中的真正問題,你才問得到對的問題而不會打岔。 資料、數據: 我需要什麼資料和數據?要多久、多廣的資料和數據?從什麼源頭得到那些資料和數據?那些源頭的可信性怎樣? 那些資料和數據是否過多?分析數據時,有否篩走雜訊 noise 部分? 時間性: 可供思考的時間: 這個決策是否要即時完成?還是可以給時間讓自己重覆思考?有多少時間? 決策的時間範圍: 這個決策是基於什麼的時間維度來思考?長期抑或短期? 現在是適當時候作決策嗎? 思維模型檢視 : 我在下這決策時,用的思維模型是否正確?有否從多個角度、多個思維模型來分析事情? 行為偏誤檢視 : 我在下這決策時是否有行為偏誤?我有沒有預設什麼?這些預設是否合理?基於什麼有這些預設? 利弊衡量:  這個決策是否利益多於損害?得到的利益是否值得用那些可能發生的損害來交換?我或其他持分者也是否願意付出那個 price 呢? 直覺: 我有多大信心自己的決策是正確?我的直覺是否支持這決策? 我會否後悔現在作的這個決定嗎? 可行性: 決策是否實際可行?實際上能否執行?是否過於複雜?能否簡化嗎? 決策的風險: 下錯誤決策的風險有多大?若做了錯誤決策會引發什麼後果?最壞的後果會有多嚴重?能影響多少人?影響多久?自己能否承受該最壞的後果? 設下底線:  什麼樣的結果、損失是最不能接受?什麼是最不能挎逾? 其他選擇: 有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其他意見是什麼?為何其他的意見與自己不同?為何其他的意見、選擇,我認為不會是正確或不適合? 應變計劃: 若真的下了錯誤決策,能有什麼補救措施給予自己立刻進行? ...

再平衡策略 (2): 股票買賣條件、組合比重

圖片
Refer to 上篇: 再平衡策略 (Rebalancing Strategy) (1): 基礎   股票買賣條件 買賣及追蹤個別股票,每季為每檔股票做價值重估是有其樂趣的,筆者亦認同這樂趣之所在。但是若組合內有 20 檔不同股票,在不同國家地區的話, 價值重估 這件事已由樂趣變成苦差了。 除非你有巴菲特及芒格的功力,否則 分散 是唯一能把損失風險減少的有效策略。所以,要取得平衡,在概念上可以把某幾檔個別股票加入自己組合,為每檔定一個策略。這個是 多策略 (multiple strategies) 的投資法。 例如: 某 ETFs 和某股是長期投資或價值投資、 某股是股息收入投資 (dividend growth investment)、 某股是短期趨勢投資、 某股只是用來賭博、等等。 到要做再平衡時,可以較容易集中在部位(比重)較大的長期投資的部分。 用作短期投資、賭博的應以較低部位為前題。 那些用來賭博的股票,股價較波動是意料之內的。 以下是一些 長期價值投資 的籠統 股票買賣條件 :

再平衡策略 (Rebalancing Strategy) (1): 基礎

圖片
再平衡策略 (Rebalancing Strategy) 除了在< 用投資組合 (Portfolio) 的思維來降低風險 >提及的以 地區、行業、資產類型 來分散,而且盡可能有若干 負相關性 聯繫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分散要點是 時間 !買入點和沽出點的時間分散。因為: (1) 在某時間點,你是不會知道那時候的股價是否最低,只能夠事後才知! (2) 同一時間 ,過多的股票資產而過少的現金、外幣、債券、商品黃金等其他流動資產,是孤注一擲式的買大小的賭博行為,不是太理智。筆者喜歡穩健地慢慢致富。 筆者所謂的「投資組合思維」,是包含了風險、回報,即: 所能「預測」的期望風險 ,經 通脹調整後的回報 ,及自己 能力所及 的 分析與時間 付出的一個 總體平衡 的策略。而要保持投資組合的回報,就得要 靠定期再平衡 來維持。 這不是什麼嶄新理念,只是這個策略所得的利潤,較捕捉個別股票趨勢為少,而且不能迅速致富;也較沒那麼熱鬧,所以較少在媒體看到。 筆者認為要為再平衡預設一套策略,不但可以降低人類行為偏誤帶來的損失,而且也較為省時。以下是一些基礎知識。

決策思維 | 如何處理風險?

圖片
風險是什麼? Howard Marks 在他的<投資最重要的事>書中已定義為:永久損失資本的機會。即是:風險是長期虧損的機率,並非計算 Sharpe ratio 時用作代表風險的 volatility 波動(即以標準差 standard deviation來代表)。這個概念,筆者認為已經是很多人都懂的事。當然還有其他風險,如低流動性風險 liquidity risk,信貸風險 credit risk,等。 筆者會另發文 。 風險是在於 巨大的損失機率 ,而損失機率是來自兩種情況: (1)在已知的分佈(即波動範圍)內的負回報的機率,是已知有可能發生的情境,但不知那分佈的歪斜度 (skewness) 有多少?向什麼方向歪斜?因為是已知,某程度上,是可控的風險。 (2)是完全的「 未知 uncertainties 」。所謂「 未知 」是根本沒有機率可言,因為根本不知是什麼事情、沒有過往歷史數據、不知何時會發生、也不知影響有多大多深遠。而市場上的所謂「預測」,是基於過往數據對已知、已有的事情作預測,本身已經有某種可預期性,問題只是用數學模型基於過往數據做預測本身,因變項太多而欠缺準確性。 對筆者而言,真實的風險是「 未知 uncertainties 」。因為未來是未知。未知是什麼?是未知道的事。既然是未知道的事,即是:我無法控制的「不可控」。但我真正關心的是,未來的未知能否令我有 巨 大的損失 ?這個未知是什麼,我倒沒時間去在乎。換言之,是管好可控的「不可控」。 而是否出現大規模的損失就在於你有沒有為「最差的未知」的出現而有所準備?即: 為「最差的未知」設一個「底」 。也就是說,將自己策略性地放在一個對自己較有利的位置(更好的是, 在任何情況下,也讓自己處於一個對自己較有利的位置 )。例如「即使 xxx 出現,我的組合也可以達到某預期回報」;即使 xxx發生,我會做 yyy,等。用預先安排的對策,來穩住自己情緒。這些準備,便是 風險處理 。

港股調整是時機入市?

圖片
近月港股調整,下跌幅度甚大,筆者用最簡單快速方法看看一檔港股:阿里爸爸 (9988.HK) 是否可以買? 大環境 港股在監管風暴下,沒有多少可以獨善其身,要下跌的終究也要下跌。但筆者卻認為這可能是入市機會。策略是:盡量以少資金,分階段,緩慢買入。 下圖比較了三檔港股走勢:港交所 (0388.HK),騰訊 (0700.HK),阿里爸爸 (9988.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