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的吸引力

烏托邦理由

上一篇文章 (請看下面連結)介紹了以色列集體農場的起源、運作方式、經濟企業發展,本篇文章講述個人感受。

移民理想地點:地上烏托邦 

 

以色列集體農場烏托邦理由有下面幾點:

(1) 雖說集體農場是奉行社會主義,財富是由委員會平等分配,但是它的委員會是由各成員投票產生,而一切決策也是由各成員全體投票決定。即是由各成員決定如何管理農場。農場發展的好與壞,每個人都有責任,而每個人都要付出。 

(2) 在集體農場內沒有階級 (status),不論你什麼背景、職業、學歷,人人都是平等,拿一樣的資薪,住差不多的屋。筆者尤其喜歡沒有不平等 (no inequality),也沒有互相比較。由於大家都是平等,沒有個人主義,也沒有金錢的干擾,大家就可以謙遜地生活。在現在的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兩極化,人的資薪要與其對社會的「價值」掛鈎,徹底地將人的存在價值、意義、尊嚴扭曲。而 Kibbutz 可以實行一種以整體、小群體、去「個人化」的價值觀,不讓某人因做了些什麼重要事情而覺得自己比其他人社會價值」高,或相反感覺自己比其他人低。筆者十分喜歡這種人人平等的價值觀,互相尊重的和諧。

 (3) 集體農場內的每個成員都接受這種集體意識,他們喜歡這種「在一起」(togetherness) 的感覺。有什麼事都集體決定。人類畢竟是群體動物,可是現代社會愈來愈多人變得自我封鎖,有的是自主選擇,有的是被迫,原因多數是涉及複雜的社會或心理問題,紛紛擾擾。在 Kibbutz 內,各人都可以融洽地「在一起」共享設施,共享財富,共同決策,但又可以維持和諧,這種反差是城市人很難想像也不能理解的。筆者喜歡這種集體和諧的社區。

(4) 由於集體農場內的成員一日三餐都在飯堂進餐,他們都是彼此認識。如果,他們知道某家有人過世、有人生小孩、有人生病,各方成員都會自動前來幫忙照顧,彼此關愛。那種無私的愛,love and care,是令筆者十分感動,感慨現在世界上還有一個地方的人可以如此單純、真心、無私。

(5) 集體農場對每位成員都是終身照顧的,由剛出生、健康出問題、年老、到離世,集體農場都會負責照顧。真正是從搖藍照顧到入墳墓。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種保證的穩定,而這種穩定可以帶來人生的安全感。

(6) 雖然農場內的每個成員沒有收入差異,但他們仍然努力工作因為不想自己的農場坐石山崩。筆者十分喜歡這種「人的質素」,聰明與否、有沒有生意頭腦還是次要,是完全沒有「寄生蟲」思維而為整體大家努力付出的這種情懷令筆者另眼相看,因為這是完全違反人性。人性是賴惰,既然可以有住有食,何不找份簡單工作而慢活到老?為何要發展那麼多產業、做那麼多生意?但是那裡的人就偏偏沒有,反而那麼努力工作,令筆者重新思考究竟人性本來是如何?究竟是我們被社會剝削得太多而產生的報復式賴惰,還是人性本是勤奮勤勞的呢

 (7) 以色列的教育特色加上 Kibbutz 成員質素的協同效應:以色列一個只有800多萬人的國家 (只是比香港的人口多一點,香港在 2018 年已有 745.1 萬),可以在 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獎者,它的高科技及創新產業直迫美國矽谷。光是位於首都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就培育了七位諾貝爾獎得主,其創校的董事便是偉大科學家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Kibbutz 的協同效應, 猶太教育

"My relationship to the Jewish people has become my strongest human bond, ever since I became fully aware of our precarious situation among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 Albert Einstein", by QuotesEverlasting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在以色列的人口之中,平均每1800人就有一家新創公司。這些都全因它們的是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及鼓勵「突破框架思考 (Think Out of The Box)」的教育理念 。在 Kibbutz 的超級市場裡不乏訓練智慧的遊戲。他們的教育不會給予標準答案,考試也沒有「是非題」(True or False),他們重視的是訓練孩子解決問題、困難的能力,強調創意,否定權威,而且鼓勵發問、辯論、挑戰權威。他們認為權威只是阻礙知識追求的絆腳石 (Elaine, 2019)。這是亞洲人無法接受的事,但這些都跟筆者嚮往的理念很相近。

在香港,尤其近年,設定考試題目必須與課本上的題目一式一樣,否則學生會因考試題目在課本上未看過而投訴,之後的麻煩也可以想像。現在的大學「幼稚園化」的情況愈來愈嚴重,不但入學面試要父母陪伴,連考試也一樣。究竟我們是在考學生的記憶力、背誦力還是考他們的明瞭、理解、應用能力?更糟糕的是,管理部門可能為了收生等問題而迎合學生,所以投訴一般也會跟進,不論是有理或無理。縱使投訴不成立也認為是老師有問題才會令學生有此投訴。總之,顧客永遠是對的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我想這已經解釋了香港為何自1842年開埠以來沒有人拿諾貝爾獎,而出色的香港人都必須要到國外才能發光發熱的原因!

註:光是 2019-2020年間,香港政府投放了 902 億港元(相等於116億美元 )在教育上。


這根本不是錢的投入與否或多少的問題,而是文化、價值觀、思想封閉的問題,及學校是為了做教育產業而不是切實想教育下一代的問題。對於這樣的情況,筆者覺得已經是常態,所以也習已為常地接受了。但當看到以色列人的教育時,我才醒悟什麼才是教育,這也是我嚮往的理由。

 至於以色列人的教育特色跟 Kibbutz 的關係是什麼?有研究證實以色列年青人在 Kibbutz 內受教育及長大,其道德水平發展是較在 Kibbutz 外的以色列青年為高 (Snarey et al, 1985)。

筆者的想法是:在 Kibbutz 內沒有財務擔子,沒有了後顧之憂,沒有金錢的誘惑及干擾,加上此類以色列的特色教育薰陶下,令人可以心無旁驁地充分發揮自我潛能,對於整體人生發展而言(尤其年青人),不論是道德水平或知識層面上都是相當理想的,也就是筆者說的協同效應。以色列人教育本身已叫筆者拍案叫絕,再加上他們能把創新科技與商業營銷連結在一起的出色才能,令筆者大開眼界之餘,更值得心弛神往。

這種社會主義模式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尤其是不能有個人資產及只按需要所得時,我想對很多在資本主義的巳發展國家生活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對筆者來說,這便是我尋覓已久的樂土 (Paradise),我終於找到了。

但壞消息是,因為太多人想加入 Kibbutz,現在只接受與成員通婚才可加入。 所以,要移民的話,要找個 Kibbutz 成員結婚,否則要另找地方,地上烏托邦已經滿額了。

筆者接觸以色列集體農場是由果籽的 YouTube 片段開始,看完後大為感動 ^。世上竟然有如此的一個地方,我認為它對我來說簡直是樂土 (paradise)、烏托邦 (Utopia)。

^ 筆者想藉此文章感謝及讚揚果籽的那位女記者黃秋婷小姐及她的團隊,她的訪問很真誠,看得出她是真心被Kibbutz 內成員的無私的愛所感動,這也觸動了筆者。感謝果籽的 YouTube 片段,讓我認識這個地上烏托邦。

 

References

果籽,【尋找以色列64】集體農場住屋教育交通全免費 共享財富但無私人財產你肯唔肯住?, available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G6enAr-gk&t=27s

蘋果,吃喝玩樂,集體農場房子教育全免費月領3萬多(台幣) , 15/2/2019, available from:
https://tw.appledaily.com/supplement/20190215/5WILEC6LO3OQ3KYMXZMICREU54/

Way Away, COULD YOU LIVE THIS WAY?! (Israeli Kibbutz communal living), 19/8/2018, available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FmGDtanmw

Elaine,【猶太式學習】20年來包覽有10位諾貝爾獎得主:新創之國以色列的教育有什麼不一樣?On: Fortune Insight, 25/3/2019, available from: https://fortuneinsight.com/web/posts/226805

John Snarey, Joseph Reimer, Lawrence Kohlberg (1985), The kibbutz as a model for moral education: A longitudinal cross-cultural study, J. Appl. Dev. Psychol., 6 (2-3), 151-172.

 

=======================

免責聲明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一切言論純屬個人意見及經驗分享。本人無法保證在本網誌所提供的資料有關內容的真確性和完整性,包括但不限於任何錯誤、誤差、遺漏、或侵權性質、誹謗性質或虛假性質的信息或任何其他可導致冒犯或在其他方面引致發生任何追索或投訴的資料或遺漏,而導致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本人概不承擔任何有關法律責任。



版權聲明
本網誌的所有資料、圖像與相片、文本屬本人所有專屬財產,均受知識產權法例及權利(包括但不限於保護版權的法例)所保障。根據此法例及權利,任何未經授權使用的資料均屬侵權行為。在未經本人明確同意授權下,本網誌資料、圖像與相片、文本之全部或部份均不可被使用、複印、改編、修改、發表、儲存或以其他方式複製分發、發佈或向公眾提供、銷售、傳送該等版權作品作任何用途。

(c) 2020 高山雪. All rights reserved.

留言

熱門文章

有一派投資叫「動能投資」

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 (1): 價值函數 (Value Function)

風險決策的兩個理論: 期望值 & 期望效用

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 (2): 機率加權函數 (Probability Weighting Function)

電影筆記 | First Do No Harm - (1) 故事描述

期望投資回報: 計算方法

成熟也有指標 (Emotional Maturity)

機率思維 | 大數法則, ⼩數定律, 賭徒謬誤, 墨菲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