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 行為投資金律 (3/4): 十個行為投資金律(下)

<行為投資金律>,作者:丹尼爾. 克羅斯比。

原著:The Laws of Wealth: Psychology and the Secret to Investing Success, by Daniel Crosby

續上篇: 

 

 

以下是第六至第十個行為投資金律。

以下是以自己的理解寫下的規則, 亦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意見,與原文不盡相同。

 


第六個行為投資金律: 不要與人比較,也不以指數評估自己績效

人類的毛病

人類的鏡像神經元 (mirror neurons) 不只在執行某動作時會被觸發,更會在看到別人做同一的動作時也會被觸發到。所以,人是有同理心和同情心,也有社群模仿。這種社群模仿心態,是讓人喜歡跟著別人的腳步來投資而招致失敗。

正因如此,人是喜歡與別人比較,而且總想超越別人。而這種喜歡超越別人的心理叫「螃蟹心理」。行為金融學家史塔曼 (Meir Statman) 的研究結果指出:多數被訪者寧願拿 5 萬美元年薪,而入住一個社區內的人,平均年薪只有 2.5 萬美元;而不想拿 10 萬美元年薪,而入住平均收入 25 萬美元的社區。螃蟹心理會導致人因為要超越別人,而作出一些對自身不利的愚蠢選擇

投資的目的,是要掌控自己資本運作,確保自己能得到所需的回報率,而非要打敗他人或超越別人。唯一能解決這種競爭心態的方法,是把目標集中在自己的長遠投資目標之上,要將自己從市場整體抽離出來。減少對整體經濟的擔心,增加對自己財務的關心。能專注於獲得自己生活所需的投資回報,往往是表現最好。所以,要將資產分目的來設立目標的回報率。

目標導向投資 (Goal-based Investing)

以目標導向的投資方法,是根據自己需求來評估個人績效,而非用市場指數作為基準。 不要只看市場指數來評估回報,而忽略更符合自身需求的標準。目標導向可確保自己在大市波動時,繼續投資,穩住自己的長線思維。

根據自己需求目標將資金放在不同目的的桶子,並標示每個桶子的目標,而幾個桶子的加總便成了自己的投資組合。亦即:把投資分成幾個部分,用個人需求來分類,放進不同帳戶。我們能明確知道每個帳戶的真正目標,而不會跟隨市場的短線思維。例如,哪筆資金的目的是為了長期投資目的,例如退休、兒女升學等,需要每年 8-10% 回報;而哪筆是為了較短期目標,如旅行、結婚等,需要每年 15-20% 回報等等。所以,目標導向的投資者較不容易陷入恐慌,而且更掌握自己的組合需求而較少變動。



第七個行為投資金律: 不要預測大市,更不可相信專家

華爾街最意見一致的預測,大多與實際結果落差極大(低估或高估的幅度可超越 15%)。 James Montier 更指出在 2000 年,股票的預測價格平均比市場價高出 37%。而在 2008 年,當預測股價平均會上升 20% 時,其市場價實際是下跌 40%。在 2000 - 2008 年期間,有 4 年的預測連市場走向也預測錯誤。

這些數據及許多研究也道出,預測大多數時間都是錯誤的,所以投資絕不能依賴預測。縱然預測明明是不可信,人們總是喜歡看預測。更奇怪的是,愈是有自信的「專家」,做出來的預測愈不準確。其預測的結果,僅僅比擲錢幣的機率高一點 (比 50% 機率高一點)。那些「專家」在預測不準確時,會搬出「以前從未發生過」等藉口來逃避責任,而不是想辦法去提升自己的預測質素。

分析師/專家不可信的理由

預測之所以不準確的主要原因:

  1. 預測的難度:預測這項工作本身是極其困難。要針對一項變數進行預測巳是十分困難, 遑論股票或股市預測是涉及多項變數的預測,所以,能每次都預測準確的難度極高。
  2. 驕傲:愈是有自信的分析師,愈不可信。因為他們的驕傲,防礙他們去改善自己的預測質素。
  3. 超現實的大膽預測:這個「預測」產業有很大的市場需求,據 Benjamin Graham 所說,「因為幾乎每個對股票興趣的人,都希望別人能告訴他,股市的未來走向」。所以,市場上總是不乏一些將自己的名聲建立在大膽預測之上。一旦他們的預測與市場某個時間點撞中,他們便一夜爆紅,搖身一變成了「專家」。舉例,某某長期喊著信貸危機,剛巧又跟 2008 年的次貸導致的金融海嘯碰上,那人可以以「成功預測金融海嘯」作為其資歷,又來作戲劇化的「預測」。筆者又反觀現在,不論在香港或海外,總是有些人說自己已成功預測到 2020 年會有股災,云云,盡量企圖籍此抬高自己的名聲。其目的只有一個,當然不是為了天下蒼生,而是為了自身利益。當多數人相信他的所謂「準確預測」之後,其後的訪問、評論、書籍出版、YouTube 的收入就能大升。暴光率高了,可信度又高了,收入當然也高了,單在香港已有不少人如是。
  4. 不良誘因:分析師的薪水不是靠精確預測而來的,也不是來自客戶,而是基於僱傭利益下,分析師是受該公司的經紀操控而得出的預測結果。如不合作,嚴厲批評自己公司,公司會令他無法取得所需資料而完全無法做評估工作。故此,我們多數可以看到分析師作出買入建議,只有少數沽售建議。例如,在 1990 年代,平均買入:沽售的建議比率是 6 :1。到科網股熱潮時,他們非但沒有警告投資者那過熱的現象,反而為了自己利益,建議買入來烘抬整場遊戲。


為何明知預測的準繩度那麼低,人們還如此樂意繼續聽呢?

答案是:人類的大腦可以節省能源。因為在聆聽投資預測時,大腦的某些部分可以停止活動、停止思考。又或是,緊跟「名嘴」建議,可以進入「省電模式」。 這種認知層面上的「休眠」狀態,可以減緩大腦的活動,從而減低身體機能消耗。但是,對於投資來說,這是絕對有害的選擇。我認為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找支持自己作某投資的藉口。

正因如此,有如 Benjamin Graham 所言,「需求就在這裡,供給自然趕上」。在我所見,這個巨大的「預測」產業鏈,是不會消失的。反而因為資訊太多,會形成更加多人渴求「指路明燈」,所以這個「預測」產業的市場需求只會愈來愈大。市場資訊只會更加紛亂,又令更加多人渴求明燈,而循環不息,一直延申。


解決方法

採取中庸之道:

  • 避免猜測市場未來更不要相信專家
  • 運用概率思維來協助並支持自己的判斷;
  • 利用自動化系統來取代個人投資判斷上的人為偏誤;
  • 利用適度多樣化的投資組合來減低誤判風險。

比猜測未來或相信專家預測,維持一些不受時間、情緒影響的一致性投資行為,那就是: 自動化系統投資。

 


第八個行為投資金律: 唯一鐵律是均值回歸

這個金律主要是圍繞一個定律或特性:「均值回歸」。對應的是,人類的謬誤:「總是預期事物在不變的軌跡運行,而未來其趨勢是不會與現在有改變的,明天會跟今天一樣。」亦即:某公司今天的獲利狀態很好,人們就預期未來會持續地有很好的盈利。 但是,事實卻是萬物會朝著中間值移動,這就是 Crosby 所說的「均值回歸」鐵律

在投資上,抱持著永遠不變的預期,只會令人在極端情況(過於悲觀或樂觀)下,作出拙劣的投資決策。就是這種樂觀心理,錯誤地假設股價會持續上升,就是造成股市泡沫化的原因。「均值回歸」是一個鐵律,尤其是年期夠長,結果就更是明顯。

今天的人氣股,明天會慘成垃圾股,人人急於拋棄。請看今天的 HSBC (0005.HK) 股票,惜日的光輝往哪兒跑了?

當行為投資者明白均值回歸後,當市場狂熱時,我們就明白下跌風險是最高的,因為市場情緒高漲下,好消息、好點子、好故事被過度放大。在市場最低潮時,反而是最安全的時候,因為均值回歸,股價會上升而向中間值靠攏。所以,市場最危險的時候不是熊市,而是牛市

且看 20 世紀的網絡泡沫,故事都是建立在正確的觀念上,例如:人們都認為 internet 網絡將會改變整個世界。即使如此,這並不意味著網絡股有其商業價值,就好像飛機改變了全世界,但航空股卻強差人意一樣。正如 Benjamin Graham 所說:「一間公司顯然會達成的成長率,不必然等於投資者能獲得的利益。」。就是因為故事的「合理性」,人們很難察覺當時過熱現象。而下一場的「過熱」都會踉歷史有著共通點:(1) 不切實際的預期心理:「明天會跟今天一樣」又或 (2)「這次一定會不同」的奇怪想法。

Crosby 建議,如你希望自己有能力能察覺這些市場過熱現象,你必須在全球蕭條時樂觀,在歌舞昇平時悲觀看歷史。要與眾人相反,做個掃興的人。



第九個行為投資金律: 多樣化投資不能賺盡但較安全

集中投資是獲得巨大財富的最快方法。集中投資可以隨時會發財,但也隨時會破產,一夜致富或一夜破產,機會是 50:50。將全部金錢壓在同一股票上,破產的機率是成功致富的機率兩倍。

多樣化投資的好處

  • 多樣化投資雖然不能賺到最多,但是較為安全。
  • 除了可以帶來財富上的益處,也可以增加心理健康,更好管理不確定性。因為贏錢的興奮遠不及輸錢的痛苦,所以運用多樣化投資來管控行為風險,保持不輸錢,可以減少心理震盪的一種方法。
  • 多樣化投資的價值在於能減低波動,帶來的財富累積效果更高。穩健的每年逐年成長組合的長期年回報,比波動性大組合的長期年回報為高。

多樣化投資的策略

多樣化投資可以透過分散不同資產類別、地區,來減低虧損風險。萬一某項投資資產或在某地區下跌,也不會拖垮你整體以長期目標為本的績效,有抵禦市場波動的作用。
 
將自己的資本平均分配到 5 大資產類別
  • 20% 美國股市、
  • 20% 外國股市、
  • 20% 商品、
  • 20% 不動產、
  • 20% 債券。
當然在股市大升之時,這個投資組合的表現卻只是平平。

Crosby 建議在多樣化的投資下,實行定期每年年底「再平衡」策略,可以將年回報提升 0.5%。例如,從 1970 至 2014 年間,三大股市的年回報率如下:
  • 美國股市:10.4 %
  • 歐洲股市:10.5 %
  • 亞洲股市:9.5 %
如對此三大股市的投資組合用相等加權方式投資,每年年底做再平衡,組合的總體年回報是 10.8 %,比起單一市場為佳。而把再平衡的策略自動化,能讓我們賣在高位,買在低位
 
可惜,現在的多樣化投資已經愈來愈困難,因為不同資產類別之間的關聯性愈來愈高,相互的依賴也愈來愈大。所以,它們的波幅也很相似。

從以上的討論,這意味著,多樣化投資不能讓你一夜致富,也不能讓你發財,只能讓你安穩地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仍處之泰然。從長期投資目標來思考,多樣化、加上定期再平衡、再加上自動化是最合邏輯的做法。




第十個行為投資金律: 波動不是風險而是常態,可用多樣化來抗衡

風險定義為波動有什麼不妥?

學術界將風險定義為「價格的波動」,這個只是出於「方便」的原因,讓人可以有客觀數字來量化和評估風險。其定義本身根本不能帶出風險的意義。例如,債券和現金的波動性很低 ,一般被視為低風險資產,但自 1800 年至 1992 年間,以每三十年為一個週期來看,債券和現金的表現也不及股票,甚至連通脹也未能跟上。所以,持有債券和現金的損失比股票大。

以波動為基礎的風險評估方法:Beta 值是股票比較大市出現的波動性,這個數值會隨時間改變,無法給予人們任何啟示。在短期而言,高波動性會讓人害怕,因為人類賠錢的痛苦比贏錢的快樂深刻兩倍,這種恐懼不是令人襄足不前,便是令人因為害怕失去而猛盯著股價。所以,我們若以波動定義風險,便很容易陷入每天盯著股價中,無法專注自己的長期目標

 

風險真正的定義

霍華.馬克思 (Howard Marks) 指出風險真正的定義,應該是「賠錢的可能性」或「永久損失的可能性」。

而 Crosby 則定立更精準地把財務目標納入的風險定義:「永久損失資本及達成財務目標能力的可能性」。Crosby 認為最大的風險以過高股價買入,並只持有一檔股票


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的目的就是把損失的機率最少化(減少持有我們因為無法控制的板塊、資產而導致的損失最少化),把獲利的機率最大化(增加我們能有控制權的板塊、資產而導致的利潤最大化)。

做法是:

  1. 管控自己,不要以過高股價買入,無論該公司的品牌和故事多吸引。
  2. 波動性看作是一種常態,並且把波動性納入財務計畫之內,擁抱波動性。自 1871 年起,每五年之中,有兩年,市場會出現漲幅或跌幅超過 20%。
  3. 透過多樣化來與波動性抗衡。
  4. 要檢查公司的基本條件去評估該股票的買入風險。Crosby 列出以下問題清單作基本面研究    
    • 過去 5 年或以上的表現記錄如何?
    • 正向催化劑嗎?
    • 公司管理層可信賴?
    • 我會願意買下整間公司嗎?
    • 該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有替代品嗎?
    • 在經濟不好時,該公司有定價權嗎?
    • 在定價下,還有沒有安全邊際嗎?
    • 為什麼其他人沒有注意到這檔股票呢?
    • 該公司有否工會或有有利自身的監管條件
    • 公司品牌能否提升顧客忠誠度
 以上的問題根本與波動無關,但能協助謹慎的投資者看出潛在的投資陷阱。

 

 
待續: 
 

 

Reference

丹尼爾. 克羅斯比, 行為投資金律 大牌出版,2009 (Dr Daniel Crosby, The Laws of Wealth: Psychology and the Secret to Investing Success) 。

 

 ==========================

免責聲明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一切言論純屬個人意見及經驗分享。本人無法保證在本網誌所提供的資料有關內容的真確性和完整性,包括但不限於任何錯誤、誤差、遺漏、或侵權性質、誹謗性質或虛假性質的信息或任何其他可導致冒犯或在其他方面引致發生任何追索或投訴的資料或遺漏,而導致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本人概不承擔任何有關法律責任。



版權聲明
本網誌的所有資料、圖像與相片、文本屬本人所有專屬財產,均受知識產權法例及權利(包括但不限於保護版權的法例)所保障。根據此法例及權利,任何未經授權使用的資料均屬侵權行為。在未經本人明確同意授權下,本網誌資料、圖像與相片、文本之全部或部份均不可被使用、複印、改編、修改、發表、儲存或以其他方式複製分發、發佈或向公眾提供、銷售、傳送該等版權作品作任何用途。

(c) 2020 高山雪. All rights reserved.


 

 

留言

熱門文章

有一派投資叫「動能投資」

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 (1): 價值函數 (Value Function)

風險決策的兩個理論: 期望值 & 期望效用

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 (2): 機率加權函數 (Probability Weighting Function)

電影筆記 | First Do No Harm - (1) 故事描述

期望投資回報: 計算方法

成熟也有指標 (Emotional Maturity)

機率思維 | 大數法則, ⼩數定律, 賭徒謬誤, 墨菲定律